二审应注意什么
在打官司的时候除了一审以外,对于对一审判决不满意的,往往还会进行二审申诉,虽然可以说是打官司流程“轻车熟路”了,但势必二审也要注重一下,这样才能增加自己获得胜利的几率,因此二审应注意什么呢?
申诉程序上要注意的内容,例如期限、对象等都规定的很明确,如果不清楚可以看看诉讼法等法规,或者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了解。本人认为要注意的核心是案件本身的问题:
1、案件的基础是事实,要仔细分析原审判决对事实的认定是否正确,案件经过一、二审后往往事实部分基本已查明,没有查明的事实按举证责任分配由责任方承担不利后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新的证据,要在原有证据材料的基础上推翻原审判决中关于事实的认定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在一些较复杂的民事案件中,如果涉及到的事实繁杂,查明事实需要专业方法,则原审存在遗漏或错误也非常多见,所以仔细分析原审中关于事实的认定是否正确或是否遗漏非常重要,能提出有力的证据或理由改变原判决对事实的认定是申诉成功的开始。
2、一、二审的法律适用问题。要找出原审判决中关于法律适用的错误非常考验办案人的法律功底和法律技巧,如民事案件中法律关系的定性、法律权利的主张,刑事案件中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越是复杂的案件对于其中法律关系的梳理就越重要,也越容易从中找到机会,不同的法律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主体及不同的权利义务,法律关系定性错误就意味着案件的判决基础也是不正确的。
3、法律程序及其它问题。法律程序排在最后是因为大多数案件即使存在法律程序上的问题,也不足以产生申诉成功的结果,审查部门对案件的关注点始终还是落在结果的公正性上,除非程序错误会导致了实体不公,否则一般的程序问题不是有力的申诉理由。
简单来说,二审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人民法院按照再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如果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第一审普通程序进行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由于再审案件按原审程序进行审理,因此审理、裁判、宣判期限均按原审程序规定进行。
最后想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数字,申诉案件的成功率不会超过5%,从法院这一社会矛盾平衡器的功能角度看,也许不能申诉成功只是因为你不比那5%的人遭受到更多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