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简述如何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训练方法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孩子具有的特点。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处在发育当中,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好转。而小学要求学生上课要坐40分钟,然而我们并不能被动地等待孩子的自我发育的完善,否则将影响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因此,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可进行一定的具体训练,以提高注意力,适应课堂生活。我现举具体操作方法给大家作参考,尤其第一条,是我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
一、玩扑克游戏。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
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2在哪儿。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这种方法能高度培养注意力的集中,由于是游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非常受孩子欢迎,玩起来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坚持玩一阵,注意力会有所提高。这是我发明的办法。我孩子当时玩起来兴致颇高。他上小学时注意力非常集中。得益于小时候我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他的注意力。
二、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三、玩“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当然如果有爷爷奶奶或其他参加,那就更好了。为了叙述的方便,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
这是我少年时代同学联欢会上玩的游戏。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四、玩乒乓球干扰注意游戏。
本来一个人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不容易,如果旁边再有人进行干扰,你会觉得更难以集中注意。比如你在做作业时,旁边正上演吸引人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分散注意力,然而正因为有干扰,有难度,才能在人为设置的更困难更复杂的情境中,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一次,我和五岁的孩子在玩乒乓球,我让他用把球放在球拍上,绕桌子行走一圈,要求乒乓球不能掉下来。我在旁边进行捣乱,但不能碰到他的身体。一会儿拍手跺脚,一会大喊大叫,还一边说“掉了!掉了!”他忍不住就笑了,但为了不输给我,又不得不保持镇定和注意力集中,继续完成游戏,一圈走下来,我俩笑得前仰后合,流泪不止。此外还有类似的这种游戏,对提高注意力非常有效。
当然,培养儿童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发表于2003年第9期〈家教博览〉
先给幼儿辨认各种形状。接着辨认各种颜色。让幼儿将各种同一性状的物品分类或者放入同样的孔。逐渐进一步发展到找出图片里边两张图之间的差异。
提高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 1、观察幼儿需要,了解实际水平 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区域活动,要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2.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只有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提高游戏水平。 3.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5.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问题,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区角活动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因此,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细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观察不只是眼前的浏览。
你的孩子如果到了一定年龄绘画仍然停留在符号化概念化,画面空洞无新意,那首先是观察出问题了。
通过观察,发现事物内在结构与秩序,拓展知识框架,为创作打基础。
观察不等于看。观察比看要更仔细些, “观”就是“看”,“察”除了看的意思外,还有调查的意思。观 察是仔细的察看。
就是运用我们的各种感官——眼、 耳、鼻、舌、身(皮肤)去接触、认识、思考客观事物。对事物获得全方位认知和体验。
“看”是粗略大致的浏览。
如果仅是漫无目的的浏览,有些重要的信息捕捉不到,就会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找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创作就容易概念化了。
基于“儿童好动,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在绘画时如何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呢?
——让孩子带着目的有序察看。
即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观察。
那么观察什么呢?是对物体的外形、色彩、质感甚至空间位置做有序地观察。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综合成有用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用于绘画中。
例如:写生画水果,首先引导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水果的外形色彩,用手触摸它,感受水果的软硬粗糙还是光滑细腻等质感。
其次可切开水果,观察内里的结构,皮肉核组织。这时的眼睛就像是显微镜下似的观察细节了。甚至还要嗅一嗅尝一尝……
孩子对水果有了全面认知,他就会合理的组织出自己的绘画语言“说话啦”?线条也会生动起来,色彩丰富有变化。
在观察时就如同用眼睛去“触摸”。感受形体的起伏变化。
观察小技巧:
观察时仿佛有一只小小蚂蚁在形体的内外轮廓上爬行,在坑洼的外形上小蚂蚁如同越高山翻峻岭,视线跟随它起起伏伏,笔尖也在跟随视线移动……这时儿童的感觉就会敏锐细腻起来,笔下的线条也生动有变化。
因此有目的引导儿童观察是很有必要的,有经验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一步步深入体会,儿童意识到了这些特征,绘画时他就能应用上。意识不到等于视而不见,画面当然会空洞无趣,概念化。
以上是律师为大家讲解的关于”简述如何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