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婚姻很现实
老年人的婚姻很现实
我觉得还是不要再领证了,老年人搭伙过日子,这里就交代的很清楚了,只是为了照顾彼此,老了有一个伴而已,而且轻易的他们也不会随便的就变心,所以他们一般来说,是没有必要去领那张结婚证的。年轻的时候需要那张证,是因为法律责任,是因为孩子,是因为安全感,而老了则不同,老了以后他们不会再有共同的孩子,也不会再有共同的财产,因为老了收入什么的基本上不会有太多了,所以这时候他们只需要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可以彼此的照顾对方,算是一个伴,这样的伴侣,我觉得就完全没有必要再领结婚证了。我相信老年人的孩子,也是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时候,再去领一张结婚证的,毕竟那时候财产的分配,还有称呼,还有养老等等都会发生改变,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一张证书,把所有的麻烦带给孩子,我觉得是没有这个必要的。再有就是老年人了,他们生活在一起,其实目的是很简单的,只是想渴的时候有人帮忙端杯水,累的时候有人跟自己说说话,孤独的时候有人能坐在身边陪着自己,能有一个说话的人而已,他们没有其他的需求,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领那张结婚证。所以最后还是不要领证了。
谢谢邀请。老年人再婚要不要得到子女的同意,我给你讲个故事回答吧。
正好身边有个亲戚,亲戚男,60多岁,三年前老伴去世。这位亲戚暂且叫三伯父,和三伯母结婚的时候,三伯母是二婚,带着2个儿子和1个女儿(当时孩子只有三四岁吧)嫁给三伯父,三伯父和三伯母又生了1个女儿。三伯母没有去世之前,儿子和女儿们都还算是比较尽孝,逢年过节的也常回去看看。但是三伯母一场病后去世,三伯母带来的2个儿子和1个女儿就不怎么来看三伯父了,只有三伯父和三伯母当时一起生的女儿还经常还照顾自己的父亲。三伯父和三伯母之前都是农村种地的,还养一些羊啊猪啊卖,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总算供养者4个孩子都工作、结婚、生子。
三伯母去世后,三伯父一个人在农村种地,六十多岁了,也不太会做饭,每天就自己凑合点面条,或者这位亲戚家吃一次,那位亲戚家吃一次,这样过了三年。有个丧夫的老太太,觉得三伯父一个大男人日子过得也惨兮兮的,孩子也在身边,自己也想要个人共度余生,于是和三伯父商量着一起搭伙过日子,三伯父征求几位孩子的意见。三伯母带来的那几个孩子都不同意,觉得三伯父如果重新找了老伴,那就不能对自己的母亲从一而终,必须要把当时母亲去世的时候所给的丧葬费交还给他们,才可以再婚。而三伯父自己的亲生女儿觉得老父亲挺不容易,找个老伴好歹有人照顾。于是四个孩子就三伯父能不能结婚意见不统一,闹得很不愉快。
最后,三伯父在女儿的支持下,还是再婚了,现在好歹每天回家能有口热乎饭吃。虽然之后和老伴也出现一些问题,后老伴那边有些事情不好处理,也都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出面解决的,但是毕竟有自己的亲生女儿撑腰。
我想,当时如果孩子们都不同意,三伯父可能就只能选择一个人了,所以,老年人再婚,让子女同意还是有必要的。
人到中年,才是多事之秋。父母慢慢变老,还有的已经不再了;要钱的时候越来越多。最担心的是,某一天,听到同龄的谁,就患病了,甚至都永远走了,心里拔凉拔凉。
一般来讲,年轻人谈恋爱时,一般不会想到他的家境,他的收入,只想着自己就是爱他,脑子里有的是爱情。但一旦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如果再找对象的话,往往就会想到他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月收入多少?不仅仅是年龄越大越现实,而是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现实生存问题及各种生活压力让多数人都变得现实起来。但也有这样的女人,不论年龄多大,始终有自己的追求,坚持自己的婚恋理念,追求着心中的爱情,坚持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理念。
“熟年离婚”的现象在日本尤为严重,最近日本有一部畅销书《退休丈夫为什么如此令人讨厌?》,作者是一名50岁的中年女性,她在书中坦言了对退休丈夫的不满,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鸣。
“由于平时沉迷于工作,部分男性退休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们没有业余爱好,也没有多少朋友,只能在家打发时间,完全粘在妻子身上,而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妻子的反感,这也是女性提出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女性则不同,她们总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上烹饪课、和儿女进行交流、练瑜珈,她们总想更了解自己。如今女性越来越独立,当她们的丈夫退休后,她们意识到人生还有二三十年呢,她们不愿意像从前那样生活,所以想摆脱婚姻,过一种更加自由的生活。”
家庭矛盾开始集中
中老年夫妇往往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境地,家庭的小型化使夫妻在婚姻冲突时缺少其他家庭成员的缓冲。“大家庭的家庭成员较多,夫妻的注意力和矛盾容易被分散和缓解。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夫妻的矛盾不能有效地被缓解,这也使现在中年人的离婚率比过去增加。一些50岁以上的夫妻,在子女大都成年或成家立业后,为了摆脱痛苦婚姻的束缚,选择了离婚。”
“熟年离婚”后的困境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因种种原因心理压力过大的约占70%,这类人需要寻找倾诉对象并应得到心理帮助。而不少社会学家指出,中老年人离婚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比青年人要大得多。
首先,离了婚的老年人还要面对着沉重的社会压力,面临再婚问题。虽然社会对老人离婚现象越来越宽容,但是他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可是能够成功地再婚并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相对年轻人而言,狭小的交际圈、衰退的体力和精力,再加上子女问题等,都使中老年人的再婚难度加大。
其次,经济上,女性也面临更多困难,调查表明,虽然离婚是由女性主动提出的,但仍有22%的离异老年妇女陷入贫困。另一方面,离了婚的老年男子会在孤独中度过余生,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往往非常差。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晚年离婚对儿女仍有不利影响,即使儿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还是会觉得心灵漂泊,没有家庭的安全感。
再次,许多老人都小有积蓄,因此离婚老人面对的最复杂问题就是财产分割。再婚的伴侣和儿女都享有财产继承权,这使得中老年人需要签订婚前协议,同时找医生出具证明,证明他们在签订协议时有完全行为能力,以免日后纠纷。
最后,孤独感已成为中老年离婚女性的最大问题。与“有成就”的男子不同,中老年女性很难重建社交生活。现在,许多社会组织为离异的老年人提供帮助,深受老人们欢迎,因为这些在暮年重新选择生活的老人们,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快乐和痛苦。
谢谢邀请,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不错,抓住了家庭矛盾的主要来源,就是男女双方父母家庭是不是门当户对,有背景和没有背景就有上下之分,有经济实为和没有经济实为,就有贫富之分。老亲家之间互相瞧不起的多的很,只要能放下身价,同时以父母的身份出现的话,两亲家才能和平的相处。
这个问题在年轻人的眼里,就是娘家,婆家,还有小两口的家,是三个家庭的关系,而不是两个家庭的关系。小两口因为缘分所致,把双方两个家庭互不相识的父母硬要联姻在一起,这根捆绑的绳索就在后辈的小家庭上。一旦脱离了这个纽带,各自都回归父母家庭。
为什么说老年人会认为婚婚是两个家庭,往往忽视了孩子组成的这个家。这是因为父母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由于身份和辈分不同,把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与对方的孩子相结合,用平视的目光,只看到与自己平起平坐对方的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永远是两个不同家庭的组成部分,孩子组成的小家庭,在他们眼里自然就不存在了。
在平常的日子里,从长辈和晚辈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家庭。要是岳父母对男方的父母发出邀请的话,就会对女婿说;回家告诉你父母,五一请他们到家里来聚聚。家公家婆要是对亲家示好,也会对媳妇说;把这点好东西带回去给你爸妈,让他们也尝个鲜。从这些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当父母的自然就忘记和忽视了第三个晚辈的家,这个家对他们来说就不存在。
以上是律师为大家讲解的关于”老年人的婚姻很现实“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