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的意义所在
离婚冷静期的意义所在是远远超出家庭范畴的,需要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来深刻理解、全面体会。
“离婚冷静期”,可以说是最近一段时间全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热点之一,也是引发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
想离婚,先要经历一个月的“冷静期”,然后才能办理手续。有人提出,这干涉了公民的婚姻自由。他们认为,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甚至有人表示,若离婚不自由,则结婚无意义,今后更不敢、不愿结婚了。
所谓“离婚冷静期”,确实管得太宽了,手伸得太长了。离婚是私事,无须他人插一脚。冷静、冷静,搞得好像就你们冷静,我们都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无时无刻都需要大人监督。我的事儿,自己还不能做主啦?
可是,尽管引发了那么多的争议,最终“离婚冷静期”还是要实施的。没人觉得这十分奇怪吗?为什么“离婚冷静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定要搞、坚决要搞?
首先,似乎是表明了一个态度:你的事,不见得你就能自己做主。只要我想管,就是要管,就是能管。老实听话、夹着尾巴做人,才是你的本分。
离婚冷静期的意义所在
还有更深层次的重大意义,那就是强化对国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
对“离婚冷静期”合理性辩解的最主要理由,是避免冲动离婚、维持家庭稳定。
设置离婚冷静期的大目标是抑制逐年上涨的离婚率,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但重点是遏制冲动、轻率、犹豫型离婚,让可离可不离的当事人有缓和的空间加以冷静思考,在此过程中有了双方亲属、朋友、心理咨询师等的及时介入和干预,可挽救不应解体的婚姻。因此离婚冷静期符合我国“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离婚立法指导思想,体现了国家对于离婚问题的适当干预。据统计,从2002年开始,18年来,中国的离婚率一路走高。2019年,全国登记离婚数415. 4万对,接近全年结婚登记数的一半。而这些大量的离婚案例背后,实际并未达到婚姻关系破裂情形的冲动型离婚大量存在。
离婚冷静期的意义所在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就谆谆善诱道:对于每个人而言,离婚自由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司法上予以尊重。但是离婚太多太随意,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和后果。“离婚冷静期”设立的出发点,是让当事人慎重地、考虑成熟后再行使自己的离婚权利。李少平称,“不要因为一时的吵架、头脑发热”,就拆散了一个家庭,从这个角度,“离婚冷静期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划重点、敲黑板,请注意这一句: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和后果。看清没有,除了“家庭”,还有“社会”,而后者,或许才是重中之重和真正目的。
为什么要维护家庭稳定?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和细胞,家庭稳定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稳定。否则,“某种程度上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和后果”。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维护家庭的稳定,这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大局的基本需要。
还不懂?我再说直白一点:如果有人不老老实实过日子,总想着改变,稍有不满就想换人,就试图对家庭推倒重来,岂非给家庭稳定带来了太多的变数?这种人不安分、不满足,对家庭是这样,保不齐会把这种不安分、不满足带到社会上去。绝不能纵容这种危险思想方式和习惯的滋生蔓延,这种不安分的人多了,社会就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队伍就不好带了。
有了“离婚冷静期”,某些人本来是意气风发要去离婚追寻新的幸福的,现在只能灰溜溜回家等一个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棱角和锐气或许就会被磨平,觉得离婚真特么麻烦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忍了吧,不离了吧。于是乎,心平气和了、情绪稳定了,就可以认命了,愿意忍气吞声地把难过的日子凑合着过下去了。在家里凑合了、得过且过了,到社会上不知不觉也凑合啦、得过且过啦。
治大国如烹小鲜,平天下首先要平家庭。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从潜移默化做起。想想吧,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最推崇的是什么?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嘛。孝敬父母,当然是没错的,但为什么要将这份天然的情感无限拔高放大,还要设置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呢?为什么要鼓吹、鼓励愚孝,割身上的肉给父母吃、甚至不惜活埋亲生儿子呢?很简单,维护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核心价值观啊。能够无条件对父母愚孝,就能够无条件对帝王尽忠。从小就习惯了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放弃个性和独立思考,慢慢地就彻底丧失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啦。
可见,冷静期的设立都是为了避免冲动离婚,给想离婚的夫妻一定的时间慎重考虑。参考相关国家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我国《民法典》中规定“离婚冷静期”很有必要。
“离婚冷静期的意义所在”内容如上,想必大家心里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反正本律师对离婚冷静期的出台的态度是,我觉得很好。真的,不是小好,而是大好。